发布日期:2025-08-05 01:03 点击次数:68
2025年7月,中国歼-35隐身战斗机正式进入量产阶段的消息,在全球军事领域掀起波澜。这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事件,美国“MilitaryWatch”网站却抛出争议观点:这款刚量产的先进战机可能在五年后就面临被取代的命运。这一说法是否站得住脚?我们不妨从战机本身的实力与未来发展逻辑来一探究竟。 美媒的判断主要基于两点:一是全球六代机研发正酣,美国NGAD计划、欧洲GCAP和FCAS项目,以及中国歼-36、歼-50等型号都在推进,其认为六代机的技术突破将削弱五代机优势;二是歼-35技术大量源自歼-20,被认为缺乏独特性,且中国六代机或于2030年前服役,届时刚量产的歼-35可能“未老先衰”。
但要评判一款战机的命运,首先得看清它的真实实力。歼-35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,其前身FC-31历经多年打磨。为适配航母需求,研发团队在气动布局上做了精妙设计——DSI蚌式进气道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的同时提升进气效率,复合材料机身兼顾减重与强度,这些细节让它具备了优秀的隐身与飞行性能。 航电与武器系统更是其“硬实力”的体现。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多目标并实施精确打击,搭配电子战系统能干扰敌方通信;霹雳-15中远程空空导弹能超视距作战,霹雳-10近距格斗导弹在近距离空战中占尽优势。2024年央视《淬火》纪录片显示,它已在辽宁舰完成滑跃起降、在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,实现“全航母通用”;2025年沈飞厂房内多架歼-35的公开亮相,更是官方对其量产的明确宣告。
作为舰载五代机,歼-35的量产对中国国防意义重大。它能直接提升航母战斗群的空中战力,既能为舰队撑起“隐身保护伞”,又能执行对海、对地攻击任务,是远洋作战的核心装备。同时,其量产带动了航空材料、电子设备等产业链升级,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积累的直观体现。 再看美媒观点,其实存在明显局限。从服役周期看,一款战机的黄金服役期通常达二三十年。即便六代机未来服役,歼-35完全可通过升级航电、优化武器、改进隐身涂层等方式保持战力。美国F-16就是例证——美军虽20多年前停止采购,但经持续升级后,生产线至今通过出口创造价值。
从作战体系看,歼-35的定位无可替代。在航母战斗群中,它是远洋制空权的核心保障;在日常巡逻、低强度冲突中,其多用途性能可高效完成任务。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向来有系统性规划,不同代际战机各司其职,歼-35与未来六代机将形成高低搭配,而非简单替代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歼-35的长远价值。2030年后,若中国六代机进入量产旺财28登陆,歼-35可转型出口主力。当前全球多数国家尚未装备五代机,其成熟技术与适配性,有望在国际军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复制F-16的“长寿”路径。
说到底,美媒的担忧更像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应激反应。歼-35的量产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它将与后续机型共同构建起中国空中力量的梯队,在捍卫国家权益的路上发挥长久作用。随着技术持续迭代,这款战机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